開篇前,容許我老生常談講一個我們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則小故事。
一個楚國人,有一珍珠甚美, 欲賣出:為得好價格,他煞費苦心欲將珍珠隆重包裝,以此“高貴”抬高
珍珠價格。楚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到市場上不久,一個鄭國人一見傾心,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沒多久,鄭人又返回,并交珍珠于楚人曰:“此珠貴而遺犢內,特歸汝”楚人甚尷尬,沒等反應過來,鄭人邊欣賞盒子邊離去。
之所以講這則買犢還珠的故事,和我今天要闡述的主題有關,韓非子無論如何不會料到他只是為了表明沒有眼光,取舍不當的一則小故事,會成為二千多年后中國包裝市場的真實寫照。
去年二月份和今年三月份,我們由《包裝&設計》雜志社主編黃勵先生帶隊分別到日本韓國等地參觀交流學習以此因緣,得以切身體會并學習到國外的包裝風格和特點。在日本靜崗縣參觀交流時,經過一家售賣茶葉的兩鋪,我跟那個日本老板說明來意:我要買一份漂亮的茶葉禮品,需要有精美的包裝,因為我要送給朋友。對方表示有這樣的商品,片頃,他捧著一盒茶葉跟我說這是他店里最好的商品。我頓時有點詫異,更確切地說有點失望。因為那是用瓦楞紙折疊而成的紙罐子,非常簡約,微淺的白色.配以中文的傳統字體,雖不豪華卻多出幾許空靈和禪韻。細細端詳下,一種樸拙的文化悄然滲透內心。
再說韓國之行吧,也是讓我感觸頗深。比如他們的“正官莊洋參”是我們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品牌,在他們的品類中您很難找到一個類似我們國內的奢侈品的包裝,他們大多采用紙等可回收、再利用材質,且設計簡潔。其包裝和產品本身所契合的文化理念具有很大的品牌識別度。在韓國整個包裝市場上,極少出現“過度包裝”的美麗陷阱,而且,過度包裝商品在韓國屬于違法行為,韓國政府對商品的包裝會進行檢查,獎勵精簡包裝設計,過度包裝則要被罰款。
臺灣的包裝也是我們眾所周知的簡潔、環保,其實臺灣幾年前就開始倡導兩品“無包裝”和“簡單包裝”。綠色包裝在臺灣已經蔚然成風。他們的包裝基本要求包裝物要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使用,再生利用,可降解。他們遇到促銷的日子,商家是想方設法在產品本身上提高創意和質量,而不是包裝。有一次,我問一個商家,為什么他店里沒有木盒的包裝他回答說不敢用木盒做包裝,困為垃圾要收費,在他們的立法中用木盒會帶有懲罰性的收費,因為木盒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會造成很多成本,所以要為破環生態環境的行為買單。我所知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是如此。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適度包裝反而有助于提高商品檔次,防止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受到損害,如果是過度的包裝,他們反而認為商家有欺詐之意,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和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的30%,就應判定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
除次之外,澳大利亞、臺灣、加拿大等包裝市場也幾乎都在倡導綠色包裝,因為篇幅的原因,我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之所以列舉我親身經歷過國家的包裝所見所聞,主要是希望我們能借鑒這些國家的包裝模式,營造中國一個綠色的包裝環境,就像開篇講述“買櫝還珠”的故事一樣,我們當前國內的包裝問題還大多。
我認為德、日、韓甚至臺灣。他們的包裝和我們最大的區別是他們非常注重包裝的人文文化的突出以
及設計的視覺效果和包裝材質的選擇,他們設計出來的產品包裝和產品文化非常吻合。比如茶,從包裝您
就能讀出茶的清雅、禪意與古樸, 他們包裝的目的主要是保護商品和建立品牌識別度。選擇包裝材料首要
考慮的因素是環境和生態保護,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往往更青睞選擇少用能源、少用包裝、加工比較簡單的產品?v觀我們國內的包裝設計,設計師為了市場需要,迎合國內普遍存在的“中國面子”文化,給親朋好友送禮講究‘大方、大氣、有面子”。設計師會借助不相干的東西,比如說木、鐵、陶瓷等器材,甚至在木質的上面貼樹脂甚至是烤漆,為產品營造出一個華麗氣派的感覺。而商家為了提升商品價值、不是在產品本身,而是在產品包裝上卯足了勁下功夫,本來價值100元的商品,在包裝之后能提升到500元甚至1000元的價值。
我想商品最重要的是內在質量,外部包裝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對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貨真價實、物有所值,仍然是選購商品的最重要標準。當前導致過度包裝的源頭主要有設計源頭、生產源頭和消費源頭。究其根源,發展綠色包裝,必須設計先行,以此將包裝污染降到最低。設計師們天馬行空的藝術細胞通過作品得以展示,是很有成就感和開心的一件事情,然而如果設計師為了商家的需求,滑
向“過度包裝”的思維模式,尤其是當豪華的包裝配置劣質的產品,從深層意義上說辜負了一個設計師正當的使命,所以產品分類設計,等級包裝以及選用綠色包裝材質等,也是促使大眾走進“適度包裝”的催化劑。
除此之外,立法的建立也是回歸綠色包裝市場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可參照韓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立法,制定明確的控制標準,加大生產者責任,由商品生產者負責回收商品包裝等一系列法律制度舉措,促使我們早日回歸綠色北京包裝設計市場,我相信,不用五年,我們的包裝市場環境會有長足的改觀。